健康生活 

雞眼與病毒疣 ⊙王一麗 

 「唉呀,我腳底長雞眼,走路會痛耶!」門診常見此類病患,但檢查後發現有些患者其實是罹患了所謂的「足底病毒疣」。雞眼與病毒疣在臨床表現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造成混淆不足為奇,但兩者病因南轅北轍,且預防與治療也有所不同,不可不慎。

 雞眼在臨床上呈現黃白色的硬固狀隆起,與繭的不同在於中心可見半透明或泛黑的點狀核心。雞眼造成的原因是長期機械性摩擦刺激所致,因此有些病人是因腳型特殊,或腳部某些關節較為凸出,造成長期施力點不平均,而容易長雞眼。但也有不少人雖然腳型正常,卻習慣穿較小號的鞋子,或常穿高跟鞋造成體重的壓力偏向腳部前半段,在走路時鞋尖不斷衝撞擠壓而引起。

 雞眼不會傳染,小小不起眼的它卻是個大麻煩,長過雞眼的人都有經歷過因走路疼痛而影響體能與精神,要擺脫雞眼,不外乎兩大原則:第一先檢視家裡的鞋子,選擇寬鬆、底部厚而柔軟者,會擠腳或走路易累的鞋子則不要再穿了;第二接受可溶解硬角質的雞眼藥水長期塗抹,或視情況接受冷凍治療逐漸破壞雞眼組織,如此一來,就可以不必再為雞眼分心而健步如飛了。

 至於病毒疣,是一種濾過性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通常是接觸到傳染源而造成。雖然好發於腳掌、手掌或指頭部位,但也可能在身體任何部位發生。它的潛伏期可以很長(一至二十個月)。開始時可能僅是一粒小小半透明或肉色無症狀的隆起,逐漸變大後,隱約可見頂端有小黑點出現,表面也可能呈現粗糙的鋸齒狀。若長在腳掌或腳趾之間,也會造成走路疼痛,這也是一般民眾容易將之視為雞眼,而延誤治療的原因。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疣不但具有會自行長大的特色,還會在一段時間後擴散為數個,甚至數十個,且因具傳染性,故可能傳染給家人。因此治療上必須避免與家人共用拖鞋,且需常洗手,其次為積極接受皮膚科醫師的治療,可採液態氮治療,或視部位、大小、數目而選擇二氧化碳雷射治療等,都是可以讓病毒疣得到根治的方法。 (本文作者為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主任) 

 


 

 

   標題:雞眼的認識、治療與預防
   分類:英語教學議題
   作者:盧靜怡
   時間:2007/11/1
   內文:


 「醫師!我腳底好痛!是不是長雞眼了!?」很多人摸到足底一顆顆又硬又痛的病灶,都以為是長雞眼,到底雞眼是如何產生的?腳底又硬又痛的腫瘤又真的一定是雞眼嗎?

一、雞眼的成因、種類與鑑別診斷
  當皮膚受到長期間斷或持續地壓迫與磨擦,表皮為了能保護其下柔軟的組織,會造成局部表皮角質過度增厚。若只是圓盤狀的增厚,不具中心角錐核心,是厚繭,或稱胼胝,在大陸稱為腳墊。若中間帶有透明角錐核心,臨床上只現黃白色固狀隆起的角質物,稱為雞眼。雞眼或厚繭多好發在腳底或腳趾,但非絕對。雞眼又有軟、硬之分。軟雞眼呈現白色膠質質地,常長在兩腳趾間的一趾側面(尤其是第四趾間),因為趾間潮溼,使得角質變得溼軟且變白。硬雞眼好發在小趾外側、趾頭背側(尤其是骨頭隆起處)。由於雞眼中心具角錐狀核心,常會隱隱作痛,走路時可能壓迫到其下神經,引起劇痛。因為雞眼與厚繭是長期受到局部刺激、壓力和磨擦所引起的,此與個人足部形狀、走路姿勢、足部用力的方法、鞋子的樣式和大小有關。由於是機械原因造成,若不矯正其肇因,可能會反反覆覆或持續發作,但是不會蔓延地太快。
  有時侯一些足部或手部的病灶看似雞眼,但可見到越長越多,有時會長大地很快,這時侯,您可能不是長「雞眼」,而是被病毒感染,長了病毒疣,俗稱魚鱗疽。病毒疣肉眼乍看下很像雞眼,但將其表皮削薄後,可見中心有黑褐色小點或點狀出血;有時表面會摸起來粗糙,或呈現鋸齒或乳突狀;由於中心也會有角錐狀角化,所以長在腳底時,也會產生壓迫性的疼痛。另外,由於是濾過性病毒感染(Human papillome virus ),所以會自行長大,自行接種越長越多,甚至藉由接觸傳染給家人,所以建議要積極治療。其不限於長在受壓處,除了好發處如手指、手掌、腳趾和腳掌以外,身體任何部分皆可能發生。
  喜歡穿高跟鞋的女性,尤其喜歡穿尖頭鞋「巫婆鞋」者,也可能在趾頭基部和蹠趾骨頭之間的感到疼痛但又摸不到角化病灶,這種疼痛尤其是當在該足部區域給予壓力時,如站立、走路、跑步或跳躍,病人會覺得好像踩到石頭般的疼痛,因此病人常誤認為長了雞眼或痛風。這是因為趾神經經過長期反覆擠壓,因起發炎、腫脹之後,形成神經周圍纖維化的現象,稱為「莫頓氏神經瘤(Morton’s Nouroma)」,是足部最常見的神經壓陷現象。莫頓氏神經瘤經常發生在第三、四和第二、三蹠骨間,除了疼痛之外,有時會有兩趾間的麻木或灼熱感,通常脫了鞋子後,症狀即獲得緩解。

二、治療雞眼常用的方法
治療雞眼常用藥物包括:
<1>去角質藥劑-即促使角化的表皮變軟、變溼而後脫皮。由於去角質製劑有些刺激,所以在孕婦或年輕小孩使用時要更加小心。另外,不要使用在破皮或腫脹起泡的皮膚,以免造成更厲害的傷口。
1. 乳酸-濃度介於百分之十至十二之間(10-12%)。相較水揚酸起來較不刺激,且吸收後較不會引起心臟方面問題。
2. 水揚酸(又稱白柳酸)─與凡士林作成的軟膏,濃度介於百分之五至十七,適合用來保養及治療厚繭或角化症。雞眼貼瓣或水劑(治疣液)的濃度較高(>17-40%),治療雞眼或病毒疣效果較好,但是刺激感大、治療深度深,要小心使用在孕婦、小嬰兒、有糖尿病或有周邊血管神經病變者。因為若使用不當,會起水泡、潰瘍、傷口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
3. 尿素 (20%~40%) ─針對厚繭或角化症效果較好,對於雞眼或病毒疣效果較差,除了將過厚的角質移除之外,尚有增加保溼的作用。
4. 複合上述二至三種成分的製劑 —例如診所常見的治疣液是16.7% 乳酸以及16.7% 水揚酸,可以減低單用高濃度水揚酸的風險,又能增加效果。
<2> 維他命A酸擦劑—調整過度增生的表皮細胞之分化及增生的速率。較適用來治療胼胝或角化症。有光敏感性,系統吸收有致畸胎性,所以不適用於孕婦;可能有刺激性,在局部有皮膚炎或溼疹者,不建議使用。
<3> 果酸擦劑-調整過度增生的表皮細胞之分化及增生的速率。較適用來治療胼胝或角化症。

治療雞眼常用手術包括:
1. 液態氮冷凍治療 —利用液態氮攝氏零下196度低溫,凍傷角質與表皮細胞,使起水泡,水泡剝落一層後再接受冷凍治療,視病灶大小一般約需2~7次不等的療程
2. 電燒治療或氣化磨皮性雷射治療 —直接燒焯或磨剝病灶,會產生傷口,約2~4周完全癒合,需照顧好傷口,尤其要小心使用在有糖尿病或有周邊血管神經病變者。因為若傷口照顧不當,會引起傷口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

三、如何保養足部、預防雞眼發生?
  造成雞眼的三大原因,一是走路姿勢不良,二是骨骼或腳型太大或不正常,而最重也最常見的肇因,是因為穿了雙不合腳的鞋子。

鞋子的選擇要點:
1. 應買合腳的鞋子,太緊或太鬆都不好。千萬別因愛美或貪小便宜,買雙太緊的鞋子,雖然鞋子穿久會變大,但在這段撐大的過程中,很容易引起厚繭、雞眼、神經瘤、槌狀趾或抽指外翻等畸型,甚至引起趾節脫臼或脊椎受傷。
2. 應買合腳的鞋子,太緊或太鬆都不好。太鬆的鞋子仍會造成腳與鞋子磨擦或撞擊機會變多。若買了雙輕鬆的鞋子,應加適當的鞋壂至合腳為止。鞋壂若磨擦(一般三個月左右)應更換。
3. 下午或黃昏選購鞋子最適宜。因為體溫及重力所致,腳的大小在下午通常較大,所以此時買鞋最好。
4. 試鞋一定要左右兩腳皆試。因為一般人皆有大小腳的問題。應以大的為準,另外應站起來走走看,站立著量尺碼。
5. 檢查腳尖是否留有適當空隙。鞋頭屬寬而圓者,通常留10公厘左右(即一根指頭)空隙即可,但若是鞋頭較尖型,留的空隙要稍微多一點。
6. 新鞋總是會磨腳,並可能會起水泡。鞋子材質應盡量柔軟,穿上鞋後,注意那些地方可能容易磨到,鞋口是否抵住踝骨,配合適合的腳壂或貼布,可以防止一些問題。
7. 體重較重(尤其超過80公斤以上者)或是前足部分較寬,腳背較厚者,應挑選楦頭較寬的款式,以免腳趾受壓變形。
8. 應選擇鞋底有緩衝壓力或吸震功能(如氣墊鞋、軟底橡膠鞋)的材質。
9. 鞋子厚跟也應該使用穩定耐磨的材質,藉使控制足部不當翻轉,以防止外八姿勢。
10. 最好不要天天穿同一雙鞋子,讓鞋子有充分休息,可以延長鞋子壽命。
11. 已有槌頭指或拇指外翻者,應選用柔軟皮革製成鞋面的鞋子,且楦頭要寬,鞋尖及鞋側要有足夠空隙,以便讓腳趾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除了選用適合的鞋子,搭配適合的腳墊是有助於雞眼及厚繭的預防。由於每個人的腳型不同和穿的鞋子樣式各型各樣,會使得足部一些區域容易受到擠壓或磨擦,進而產生雞眼或厚繭,除了矯正個人的腳型(骨骼),選擇適合自己腳型的鞋子之外,選用合適的腳墊,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給予您一些幫助。
1. 使您的鞋子能夠順合您的腳型,且避免磨擦。
2. 在壓力較大或受擠壓處,提供吸收壓力的功能。
3. 支持腳部,以保持正常的腳型與姿勢。
4. 減少受傷、起水泡,或生雞眼的症狀(如疼、痛),與進一步傷害。
5. 給予一些變形趾/足的支持,減輕症狀及進一步惡化。

  腳墊的形式有很多種,又可依據不同功能及材質加以分類。
依功能不同,可分為下列幾種:
1. 雞眼墊:在骨頭隆起處(如腳趾背側趾關節處、小指外側、足底前半部、蹠骨突出處及腳前兩側骨頭突出處…等),可以防止鞋子與腳的磨擦,防止雞眼或厚繭產生。另外在腳部已產生雞眼、厚繭、水泡或破皮處,墊上雞眼墊,可以減輕疼痛。
2. 趾套:可以減輕腳趾的壓力及磨擦,也助於趾甲的保護,槌狀趾的固定,未截肢的趾頭之保護,減少相互重疊趾頭的壓力等。
3. 大拇趾分隔墊及趾間分隔墊:減少趾頭之相互摩擦與擠壓,保持趾間的正常結構,防止雞眼與神經瘤產生。對必須穿尖頭鞋者有保護作用。
4. 蹠骨保護墊: 減輕地面對前腳底的壓力及磨擦,穿高跟鞋必備。
5. 防磨保護墊: 在容易摩擦處貼上以保護,尤其是腳背較隆起處。或者可纏成環狀以保護腳趾。穿新鞋時可用以預防水泡及厚皮發生。
6. 趾跟支持墊:除趾跟下軟墊外,多附有多趾趾間分隔墊。可以用來支持腳趾,以免爪狀趾和槌形趾;保持趾頭以及趾間的正常結構減少趾頭之相互摩擦與擠壓,防止雞眼與神經瘤產生。對必須穿尖頭鞋者(尤其是高跟尖頭鞋的腳)有保護作用。
7. 跟足墊:只墊在足跟。可以預防足跟處厚繭,對一般跟腱炎、後跟痛及足跟骨刺等病症具有輔助的療效。(專為減低腳跟壓力而設,適合任何人士)
8. 全墊:是指從鞋尖至鞋跟長度的鞋墊。較好的全墊會附有蹠骨托及加強足跟墊,故有效分散蹠骨和足跟壓力,減低因壓力所引致的腳底水皰及雞眼等。(專為長期站立人仕而設,如醫護人員、紀律部隊、郵差、教師等)
9. 3/4全墊:比全墊少了腳趾部分的墊子,並強跟腱部位的支持,其他大致大同小異。能有效治療跟腱痛以及因腳疾而導致的膝痛、腰背痛和脊柱病變等症狀。(專為較多運動人仕而設,如專業或業餘運動員)
  另外,鞋墊之材質最好同時兼具有吸汗、吸溼、透氣、彈性、耐壓縮、且有吸收震盪力之功能,布面要稍有止滑性,以減少不適當的滑脫與摩擦。 
  預防勝於治療,選擇適合的鞋子配合適當鞋墊,能夠有效預防雞眼發生,希望大家都能夠有雙美麗又舒適的雙足。

 


真健康「從腳開始」
立即檢視5個腳症狀

 

生病不必摸額頭,腳會告訴你!腳麻可能跟糖尿病、深部靜脈塞住、椎間盤凸出有關;腳抽筋可能缺鈣或磷
、身體脫水、靜脈曲張…。你的身體狀況如何,腳會「說」給你聽。 

老化先從腳開始,我們每天「站在」腳上面走路、工作、活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卻鮮少理會或觀察腳發出的警訊。

不論中醫或西醫都同意,身體是個整體,力量的傳導絕不是只有局部,一個地方有問題,長期下來將會影響其他部位。
一旦離我們最遠的腳趾頭功能出了問題,因為施力點被迫改變,也會從腳、足踝、小腿、大腿牽動到腰部,甚至脊椎,
久而久之,骨骼結構發生改變,肌肉與筋骨也跟著出問題。

如果你的腳經常出現各種症狀,當心,健康正在拉警報。

一、腳冰冷
■症狀:手腳常冰冷,尤其晚上,甚至冷到睡不著。

■醫生怎麼說: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說,腳冰冷除了血液循環不好、走路或運動量太少之外,
也很可能跟其他疾病有關,如糖尿病、動脈栓塞或雷諾氏症(自體免疫疾病「硬皮症」)的早期徵兆,
如果經常手腳蒼白冰冷,趾甲從慘白變成藍色、紫紅色,要特別留意。

除了血液循環較差,也可能與自主神經的作用有關。

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解釋,神經系統除了運動神經、感覺神經,
還有負責血管收縮擴張、感覺冷熱、會不會起雞皮疙瘩或流汗的自主神經,
如果末梢神經特別容易收縮,即使溫度相同,易收縮的人手腳會特別冰冷,
「女性特別容易這樣,真正的原因未明,我們猜測很可能是某些女性的自主神經比較容易活化起來。」

傳統醫學則認為脾胃偏涼的人容易手腳冰冷,好發於活動度低(經常坐著)、吃素(葷食偏熱,長期不吃葷容易讓脾胃偏寒)
或氣血虛弱者,這樣的人即使喝杯熱茶可暫時溫暖手腳但沒多久又涼掉了,因為是靠外來東西暫時改變血液循環,自己本身氣血循環仍差,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指出,根本之道是提高活動度、吃活血的藥或攝取可溫補脾胃的食物。

■你可以這麼做:

◎1.用40℃熱水,泡腳20分鐘
可以泡腳改善,但不要泡太熱以免燙傷,陳祺賢建議水溫不超過40℃。也不能泡太久,研究顯示20分鐘最適宜,
因為我們是恆溫動物,改變體溫太久,身體會設法把溫度改回來,所以如果泡太久讓腳很熱,身體會設法製造能量把腳部的熱帶走,
「反而消耗更多熱量,心臟會受不了。」

◎2.酒釀龍眼食補
至於如何溫補脾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吃酒釀,酒釀可加龍眼,可同時溫補脾與心。陳萍和有個患者去南京唸書,不習慣當地氣候,
冬天時全校只有她長凍瘡,吃了酒釀龍眼,隔年冬天,手腳就不再受凍瘡所苦了。

◎3.多運動
更積極的做法,就是運動,讓氣血活絡旺盛,「少林寺的僧人吃素,但因為整天練拳,活動量大,不會一臉菜色或手腳冰冷,」陳萍和說。

二、腳抽筋
■症狀:任何年齡都可能腳抽筋,尤其中老年人最常半夜腳抽筋,腳板痛,很可能缺乏鈣和磷、身體脫水、肌肉拉傷或白天坐站太久、
姿勢不良,靜脈曲張,少數則跟糖尿病、巴金森氏症、貧血、低血糖、內分泌異常有關。

■醫生怎麼說:
朱家宏觀察,多數人最常發生小腿抽筋,腳部的抽筋則以腳趾抽筋較多,腳板抽筋較少見。

睡覺時抽筋,痛在腳板,可能白天走路、站立的動作不適當;小腿抽筋可能因為溫度偏低或缺乏營養素(
鈣離子不平衡)或白天過度疲勞導致,當然也跟穿不適當的鞋子,腳趾頭受壓迫、拉傷有關。

當腳受到外力影響,身體感受到有危險,就會透過收縮來保護自己,「收縮過頭,就會抽筋,」
萬芳醫院物理治療組組長王乾勇解釋,包括冷,也是一種刺激。

此外,半夜腳抽筋也可能是靜脈曲張所引起。白天過度疲勞、坐或站立太久,下肢的靜脈血無法順利流回心臟,
「靜脈血內有很多代謝產物,這些酸性物質讓靜脈血管內血氧度降低,變成血液循環不良,」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賴曉亭強調,
殘留過多酸性物質的靜脈血在腳部,會刺激神經,肌肉容易緊繃造成抽筋。

■你可以這麼做:

◎1.抽筋時別硬扳
抽筋時不要硬扳,這樣會更刺激,讓收縮更厲害,物理治療師王乾勇建議要先讓身體放鬆,將腿稍微伸直,足部略往膝蓋彎,
再將腳的大拇趾往膝蓋方向輕輕扳動,讓小腿肚有被拉直的感覺。如果發作頻繁或症狀嚴重,需就診找病因。

◎2.睡覺時腳稍微墊高
為了協助下肢靜脈血順利流回心臟,減少因靜脈曲張引起的抽筋,賴曉亭建議睡覺時可把腳稍微墊高,「只要高過心臟即可。」
白天工作需久坐或站的人,可穿彈性襪,除了預防也能避免小腿靜脈曲張惡化。

◎3.補充維生素B群、運動飲料、牛奶、小魚乾。
平時可補充維生素B群,運動飲料或牛奶、小魚乾。如果還抽筋,「有些人長骨刺壓迫到神經也會出現類似現象,」
陳萍和主任建議這時應去看X光確認病因。

◎4.四物湯、八珍湯補肝血
如果檢查結果正常,晚上仍抽筋,「中醫認為是肝血不足,」陳萍和解釋,血虛不足以濡筋,肝主筋,肝血不足無法滋養筋就會想抽,
不論男女都可吃四物湯、八珍湯來補肝血。

◎5.保暖
有時是因溫度低造成的抽筋,冬天晚上容易抽,即使夏天晚上吹電風扇也會,這時要採取保溫措施,熱水泡腳,睡前按摩腳,
穿襪子睡覺,促進血液循環。

■更多相關資訊:
研究足部按摩26年的中華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協會前理事長陳明仁觀察,經常半夜抽筋、閃到腰或落枕的人往往肝臟功能低下、
循環和代謝出問題、鈣與磷不平衡,肌肉容易傷害。

平常可用手在小腿肚由腳踝往心臟方向輕擦,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抽筋發生。一旦抽筋了,不可以給強刺激避免肌腱拉傷,
而應放鬆,小腿抽筋時,可以在抽筋處的上下位置輕輕用手揉捏,讓血液對流,促使肌肉伸展開來。

三、腳麻
■症狀:翹二郎腿太久、蹲廁所太久腳會麻,起來活動一下麻木感就會消退,這是「壓迫性神經炎」,
但也可能是腰椎長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導致腳麻。

■醫生怎麼說:
麻,經常發生,背後可能隱含複雜病症,千萬不能用「血路不通」來看待腳麻,足踝專家朱家宏在《健康人生,從腳開始—眼鏡小醫的足踝外科診療室》
書中強調,腳麻大致可分成血管(包括糖尿病、動脈硬化、靜脈塞住)與神經(中樞神經與周邊神經障礙)兩方面的問題,麻的感覺也不同。

不同地方的麻,代表不同的疾病:

◎如果腳愈外圍(腳趾頭、腳盤)麻痛感愈嚴重,同時有刺痛燒灼感,可能與糖尿病有關。

◎如果腳的脹痛感多於麻木感,很可能是深部靜脈塞住。

◎如果是帶狀性的麻,從腰、大腿、小腿到腳 都麻,又合併背痛,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屬於中樞神經障礙的麻。

「麻,不能太久,否則不只神經組織,肌肉、血管等其他組織也會遭殃,」物理治療師王乾勇提醒。他有個病人晚上醉倒在車上,
手臂被頭壓了一整晚,隔天早晨,手腫了三倍大,因為缺血過久,久了會壞死,很難回復。

■你可以這麼做:
經常腳麻要找出根源,是鞋子太硬太緊還是站太久;哪種姿勢最常發生腳麻,是彎腰還是後仰。症狀持續且嚴重時,儘速就醫。

■更多相關資訊:
如果長年腳麻,沒有糖尿病史,做過化療後才發生腳麻,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辰在《康健》網站上提醒,
因為某些化療藥物具神經毒性,副作用可能是神經病變如腳麻,通常會以雙腳麻來表現,建議掛神經內科或復健科;
如果是單腳麻,要留意是否腰痠背痛,有可能是腰脊椎退化問題所引發,可掛骨科。

四、無法舉起腳尖
■症狀:爬樓梯或跨門檻時無法舉起腳尖,易跌跤,或經常交叉腿坐(翹二郎腿)過久,引起局部急性腓神經壓迫症,
導致小腿外側麻痛,腳掌舉不起來,腳尖無法朝上,這是「垂足症」(又稱叉腿型麻痺)。症狀輕微的人,
走路時經常前足著地或足部拍擊地面卻不自知,很容易絆倒。

■醫生怎麼說:
只要是中樞神經、周邊神經或肌肉組織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病變,都可能造成垂足。

垂足常見於中風或周邊神經損傷患者,原因很多,像是神經性(例如膝蓋外傷、下背痛、坐骨神經病變、脊髓損傷或運動神經元疾病)
、肌肉性(如直接肌肉或肌腱傷害)與生理性(如前脛肌誘發時間異常)的病變。除了開刀治療,為了維持肌肉的彈性,還需依靠輔具,
讓腳不要垂下來,萬芳醫院物理治療師王乾勇說。

■你可以這麼做:
為了預防局部急性的垂足症狀,避免翹二郎腿太久。如果確認診斷是垂足,通常要吃類固醇藥物、神經保護劑、
肌肉鬆弛劑和維生素B群,促進神經肌肉組織功能恢復,消除麻木感;再搭配電療貼片刺激神經,並接受踝部背曲肌肉群的肌力訓練。

■更多相關資訊:
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補充,如果是無法踮腳跟,可能跟神經、肌肉或肌腱有關,有些人是因為受過傷;
此外,如果坐骨神經痛太嚴重,會無法單腳踮起腳跟,應到醫院檢查。陳祺賢臨床上觀察到,有時病人主訴沒有力氣踮腳跟,
檢查後發現是肌腱發炎,但病人卻不覺得痛,反而以無力來表現。

五、走路時腳會痛
■症狀:走路時腳會痛,有些人痛在腳跟,有些則是腳底痛,有時候早晨起床或休息後一開始走最痛,甚至走一步痛一步。

■醫生怎麼說: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強調,腳跟痛和腳底痛不同,如果痛在腳跟,最常見的是足底筋膜炎。腳後跟有塊厚厚的脂肪墊,
隨著年紀漸長或受力過久或體重過重,脂肪墊萎縮,走路時脂肪墊被擠壓到兩側,相對中間會變薄,腳跟著地時就會痛,愈走愈痛。

如果剛起床時腳踩地,一陣刺痛,走一走就好,這是因為「腰髖骨不在適當的位置,」北醫針傷科主任陳萍和指出,早上剛起床的瞬間,
髖骨仍維持歪斜的角度,稍微走動一下、又不痛了,這是因為「髖骨鬆開了,髖骨與腰椎的距離也跟著改變,」有些人坐長途車,
起來的瞬間很痛,動動身體走走路又好了,這也是髖骨的問題,陳萍和說,如果只是腳的局部問題,應該是愈走愈痛才對。

走路腳會痛還有其他原因,像是長雞眼(局部長期受到擠壓、摩擦,導致表皮增厚形成的厚繭)、疣(乳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或蹠痛(腳掌痛),
當腳掌、腳趾姿勢不良或設計不良的鞋子使腳掌或腳趾承受的壓力不平均,造成足部某些地方壓力過大或蹠趾關節脫位,長期壓迫之下就會造成足部某部位的角質增生,
最後形成硬底,朱家宏在《健康人生,從腳開始》書中詳述。

有些老年人關節退化,「走久下肢各關節或小腿及腳底會痛,」陳祺賢認為,走路腳會痛與老化、過度使用或解剖構造異常及腰部神經受壓迫有關聯。
尤其更年期女性,容易腳底痛(類似足底筋膜炎)或全身各處痠痛,陳祺賢的臨床經驗顯示,女性停經後稍微扭傷或膝蓋退化,比較容易覺得痛,
但停經後有補充女性荷爾蒙又比較不痛,但因為醫界對女性荷爾蒙仍有些疑慮,是否需要補充,仍需醫師評估。

■你可以這麼做:

◎1.常常張開、轉動腳趾
多做強化足底肌肉柔軟度與強度的運動,多伸展、轉動腳指,選對鞋,如果鞋子太硬,摩擦也會痛,如果不適合腳型,久了腳會變形、易痠痛。

◎2.找出自己的腳型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扁平足或有高足弓,經常買錯鞋。或足部已經變形了,例如有拇趾外翻還常常穿高跟鞋會加速外翻的角度,角度愈變愈大,
增加摩擦,發炎紅腫,久了長雞眼,更嚴重則會擠壓到旁邊的腳趾。

「有拇趾外翻的人經常會腰痠背痛或膝蓋痛,」陳萍和說,通常足弓塌陷的人容易有拇趾外翻,因為腳長期受力不均衡,
身體為了走路會代償性地改變骨頭結構,
腰骨或膝蓋慢慢歪斜,從髖骨、膝蓋髕骨、膝蓋內側到小腿、腳踝,一連串的影響,「結構就會出問題。」

很多人以為扁平足就是腳平平的,錯!扁平足又分固定式(腳抬起來、放下去沒有足弓)與柔軟性的扁平足
(腳不受壓力時有足弓,踩在地上時就變成平的,沒有足弓)。

陳祺賢提供簡單自我檢測的方法,腳沾水,踩在白紙上,觀察水痕。正常的水痕在腳趾與腳跟正中間的腳掌寬度應為該處腳掌真實寬度約三分之一,
如果超過三分之二以上,表示足弓太低了,整個腳掌都顯現出來,則是扁平足;如果水痕面積小於三分之一表示足弓太高,
則是高弓足;不論扁平足或高足弓的人因為長期施力不當,容易得足底筋膜炎。

另外,觀察舊鞋磨損程度可得知自己最常施力的位置,正常鞋跟的磨損是從外側偏後,鞋底前部應是均勻磨損;如果鞋跟磨損嚴重偏某一側,
或鞋底前面大拇趾的位置很完整,第二趾的位置卻磨損嚴重,或新鞋買沒多久就嚴重變形,都可能跟走路習慣或腳變形有關。


 




認識蹠痛 走路真輕鬆

                        復健科主治醫師 張延弘

  當你走路的時候,是否感到腳底前部非常痛,非得要用腳板外側去踩地才能走的快呢?如果是的話,那你一定是有蹠痛的問題。蹠骨頭(metatarsal head)位於腳底前部,腳趾與腳掌相接之突起處,若是疼痛發生於此處稱為蹠痛(metatarsalgia)。由於在走路過程中,身體重量在單腳站立期(stance phase)時由蹠骨頭及腳跟各負擔一半,而在站立末期時全身的重量都壓在腳的蹠骨頭上,甚至在跑步時,第一和第二蹠骨頭受到地面衝擊力可高達體重的三倍,而每個人一天光是走路就要走一萬步左右,可以知道足部的負擔有多麼大,因此任何下肢或足部力學的不平衡,都容易有蹠痛的問題。

  蹠痛發生的過程常是漸進性的,較少急性發作,疼痛位置可能是單一或多個蹠骨頭。造成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因為過度使用(overuse),或步行時足底壓力分佈不平均,過度集中於蹠骨頭所造成,例如從事足部高衝擊性的運動(運動中需要跑步或跳躍者皆是),女性愛穿高跟鞋或巫婆鞋(尖頭鞋),長期穿著不合腳型的鞋子,先天性腳弓過高或扁平足,肥胖者,腳底長雞眼,姆趾外翻或腳趾頭變形,腳跟肌腱過緊等都可能造成蹠痛。其他如足部關節炎、莫頓式神經瘤、蹠骨的壓力性骨折、腳趾伸肌太緊或屈肌無力等,也會引起這個問題。

  在診斷方面要確定在蹠骨頭上的脂肪墊是否有壓痛感,腳弓是否正常,足底皮膚是否有過度角化之處。如果疼痛是發生在第三與第四蹠骨頭之間,且合併有足前部的麻木感,可能是莫頓式神經瘤。X光影像檢查可以發現是否有足部關節炎或蹠骨壓力性骨折,而抽血檢驗尿酸值可排除痛風的可能性。

  治療方面,在疼痛劇烈的急性期時,可以先用冰敷一天,之後再採用熱療,如熱水浸浴或熱敷,口服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可降低軟組織或骨膜的發炎程度。在復健科還可以使用超音波深部熱療或低能雷射治療,達到降低疼痛及促進修復的效果。另外,使用蹠骨墊(metatarsal pad)以降低蹠骨頭所受的壓力,針對太緊的腳趾肌肉或足跟肌腱做拉張運動,或對有問題的關節做鬆動術,都有助於疼痛的減緩.。

  恢復期最重要的是要針對造成蹠痛的原因加以矯正,如果是因為穿了太尖太窄的鞋子才引起腳痛,就要換穿鞋頭寬大的鞋子。肥胖的人要減重,而因為運動造成足部傷害的人,應該要有適當的休息,避免在質地較堅硬的場所從事運動,甚至要考慮改變運動的內容,以減少足部所受的衝擊。至於有特殊的腳趾或足部變形的患者,應至設有量身製作足部輔具之復健部門,訂做特製鞋墊以降低蹠骨頭所受的壓力。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蹠痛是經年累月的足底壓力異常所造成的,治療的最好方法是尋找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幫您找出致病原因,針對病因加以預防及矯正,才是解決之道。

(圖示為蹠痛的部位)

 

 


 

長雞眼原因

 


雞眼形成的緣故原由實在也是比較多樣的,其實不只是純一的,以是人們在療治的時辰絕對於是要對於自己的情況了解清晰,根據實況來進行療治,最好在事先可以去病院做一個檢查或扣問醫生,清​​晰自己的病症再共同療治。

 


那末長雞眼緣故原由是啥子呢? 雞眼一般比較多見於青年人或小孩,並且容易發生在足底及足趾等部位,特別是在患者站立或行走運,因為雞眼會壓迫局部的覺患上神經,以是就會導致劇痛。

 


那末長雞眼是因為患部長期受到摩擦以及受壓導致的圓錐形角質層增厚,並且有基底露於外面,尖端深切皮內,有角質中間核的症狀。

 

雞眼的緣故原由是比力多的,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單一,我們都懂得雞眼不費吹灰之力出現女性身上,因為很多女性在選擇鞋子的時辰,其實不是思量到鞋子的舒適性,而是美不雅性和別緻的技倆,所以時常性的擠壓本身的腳。

 


那麼長雞眼有何緣故原由呢? 雞眼比力容易發生在一些時常行走或者恆久站立的人壽,並且這往往與職業有關。


雞眼會表現出尖端深入皮內,基底露於外面的症狀。 比如像穿不適合的鞋及大量運動,這樣就會致使局部膚質過分增厚形成圓錐形角質物,因為雞眼的形成首要就是因為足底或者足趾持久受壓和磨擦 

 

 

長雞眼主要的原因

 

 

其產雞眼就是會在局部的皮膚角質層的增生,並且時常是發生在足底的,在趾間以及趾背和小趾的外側,都長短常的發生的,它的發生要是沒有及時的療治,更是會給行走帶來堅苦,從而給許多人的沒事了的生活以及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那末,有誰懂患上長雞眼主要的原因是啥子呢?

 


盧氏腳病修治所的盧醫生說:其實雞眼它的形成是由於足底或是足趾的長期的受壓以及摩擦,又如穿一些不符的鞋以及大量的運動,從而引​​起讓局部的皮膚會有過度的增厚,而形成一些圓錐形的角質物,並且尖端要深入皮內,其基底會露在外面。 它是一種幸虧時常行走或是長久的站立的人傍邊的,並且凡是和生業關於系的。 

 

對於長雞眼是哪種緣故原由有沒有人了解過呢? 雞眼 ,在咱們的生活當中實在是比力的我見的了,而且在很多時辰,對於它的發生也是會給人們的正常的生活和事情帶來很大的困擾,所以了解疾病是很是的重要的,那麼,有誰懂患上長雞眼是哪種緣故原由呢?


盧氏腳病修治所的盧醫生說;一些最多見的就是會發生在鞋子的內部的一些不恬靜的或者是和腳型不合合適的,從而造成了某個部位的一種反复的受壓,而且凡是會是一些女性的發生率都是會比男性高的,而且它也主要和一些女性忽略了人的身體的恬靜性,從而造成了腳指頭會浮現一些扭曲和外翻或者是不當的受力從而壓出的雞眼。


盧氏腳病修治所的盧醫生說:其實雞眼它是不會感染的,並且雞眼它是因為摩擦和擠壓而引起,它是不存在有感染源和流傳的路子的,並且絕對是不會感染的。 而有的家人會同時的幾個人的患有雞眼,那末首要是和穿鞋或者是走路的習慣,和一些生活的習慣相關係的,所以雞眼它是不具有有感染性的。 

 


只能說,自己要多注意,不要再亂穿公眾拖鞋了,也要保持腳部的乾燥和清潔,才不會惹痛上身呀~

 


腳皮問題 三管齊下

 



 

長雞眼 怎麼辦?

一般人所謂的雞眼有兩種, 一種是機械原因造成的過度角化倒錐型的組織。另外一種是,由濾過性並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皮膚小腫瘤。
又叫作 疣。 都可以很快的用冷凍治療, 或者是用電器治療處理。 
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疣,應該要及早處理,否則的話,常常會蔓延,有自行接種的現象,也會傳染給別人。
不管那一種雞眼,長在腳底。 都會壓迫神經,引起疼痛,甚至造成二度細菌感染,市面上有一種雞眼貼布,含有很強的水楊酸製劑,常常沒有治好病灶,反而造成正常組織的腐蝕。 所以,雞眼的治療,還是就近找皮膚科診所治療。


【雞眼與厚繭】

1.不可用尖銳的工具將雞眼與厚繭去除
2.謹慎使用膏藥布,最好是完全避免
3.浸泡鹽水或洋甘菊茶
4.磨除厚繭 
5.以軟墊隔開腳趾,以免因摩擦而造成的雞眼
6.使用點式繃帶
7.覆蓋患部
8.請鞋匠伸展皮鞋,使鞋子有彈性,減少雞眼的疼痛
9.避免高跟鞋
10.穿尺碼相符的鞋子
11.糖尿病患勿自行處理厚繭或雞眼的問題


雞眼是由一層層壞死的皮膚組成的。多半長在腳部有骨頭的部位,特別是腳趾。皮膚長出這些讓人感覺疼痛的腫塊是為了保護皮膚 本身免於再受到過多的壓力。雞眼有硬雞眼和軟雞眼兩種。硬雞眼通常長在小趾上,因不斷磨擦所造成。軟雞眼多長在兩趾間,多因鞋子太窄,造成兩趾頭間擁擠磨 擦而成。 

治療方法
浸泡後銼除 硬雞眼浸水中,直到變軟,大約15分鐘,然後用浮石慢慢銼磨。 
貼雞眼墊 甜甜圈型的雞眼墊貼,可免雞眼受到更多壓力和磨擦。 
給雞眼活動空間 趾間放些棉花或羊毛。 
雞眼藥膏 不要使用任何雞眼藥膏或其他非處方成藥。這些藥多含水楊酸成份,使用不當可能使雞眼下面柔軟的皮膚也受到傷害。如果有糖尿病或血液循環不好,更應該避免。 
穿合腳的鞋子 鞋子應該能夠讓你自由活動腳趾。 
扔掉高跟鞋 
晚上買鞋 一般晚上腳最大。 
站著試穿鞋 站著試穿鞋,用大一點的腳試鞋。買較大一點的鞋。 
注意穿的鞋襪 鞋子太舊,接縫處破裂可能磨到腳。襪子的接縫處也應注意。 
勿用手剝雞眼 不要用手剝,也不要用刮鬍刀刮。 


長雞眼該如何處理?


作者 李淳廉護理師


你是否也常為了腳底長了硬塊,而拿起剪刀或刀片自行刮除,或是購買拔除雞眼硬皮的貼布呢?但這些處理方式危險性極高,又容易復發該怎麼辦呢?


雞眼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腳底接觸鞋面 部位的出現局部過度受壓或摩擦所造成,最常見的就是發生在鞋子內部不舒適或是不合人體工學,造成某個部位的重複受壓,通常女生的發生率都比男生高,主要跟 女性有些鞋子會為了樣式的新穎、造型的美觀而忽略了人體工學的舒適性,造成腳指出現扭曲、外翻或不當的受力而壓出雞眼,常常需要穿著高跟鞋的上班族當然也 是容易好發的一群,過去流行尖頭鞋的時候,許多將腳指頭擠在狹窄的尖頭鞋裡,長時間下來,自然會在腳底某處形成厚繭,若不去理會它還會一直往皮膚內長形成 一個硬塊,走起路來就會出現疼痛,行走困難,有時還會因怕某處雞眼處疼痛而導致腳底其他部位的受壓而形成多處的雞眼,影響步行。



雞眼初期、中期、嚴重時該如何處理?

1. 符當發生雞眼的初期,只是局部的硬皮增生而已,這時如果提早處理,可以避免皮下硬塊的生成,當然首先是換掉那雙讓你穿起來不舒服的鞋子,第二就是利用每晚洗 澡時將腳浸泡在溫水中約十分鐘後,再用浮石磨除厚繭的部分,在使用浮石時也要注意力道,不要用力過猛造成皮膚的受損,磨除後可在腳上搽些乳液柔軟局部的皮 膚。


2. 若是增厚的厚繭部位較深已無法用浮石做表面的處理,但還不會疼痛不至於影響行走時。這時雖然很多人會選擇購買市面上販售的雞眼貼布、藥膏、或是一些水楊酸 類的產品,這些通常都具有酸性的溶解角質的作用,所以在使用上也要特別的注意,最好由醫生的指示下用藥,以免不當的使用造成皮膚的灼傷或潰瘍,當然最好的 方式就是直接就皮膚科門診找醫生處理,醫生可能會就當時的狀況給予漸進式的藥物處理。


3.          若是雞眼已經深入皮膚底層,按壓時可以發現已形成硬塊時,這時行走時已出現疼痛,那就不可在拖延了,就必須靠外科手術的切除了,這種小小的手術只要局部麻 醉,將雞眼從根爬除即可。約一個星期即可復原,千萬不要自行用剪刀剪去表皮,因為這種動作太危險了,不但會形成傷口還會造成感染,並且對於雞眼還是沒辦法 根除,尤其是對於本來就有末稍血循問題的糖尿病患來說,腳上隨便一個傷口處理不當,都有可能遭致節肢的命運


      
                  
  • 補充  雞 眼是由一層層壞死的皮膚組成的。多半長在腳部有骨頭的部位,特別是腳趾。皮膚長出這些讓人感覺疼痛的腫塊是為了保護皮膚本身免於再受到過多的壓力。雞眼有 硬雞眼和軟雞眼兩種。硬雞眼通常長在小趾上,因不斷磨擦所造成。軟雞眼多長在兩趾間,多因鞋子太窄,造成兩趾頭間擁擠磨擦而成。 


    治療方法          
  • 補充  浸泡後銼除 硬雞眼浸水中,直到變軟,大約15分鐘,然後用浮石慢慢銼磨。 


    貼雞眼墊 甜甜圈型的雞眼墊貼,可免雞眼受到更多壓力和磨擦。 


    給雞眼活動空間 趾間放些棉花或羊毛。 


    雞眼藥膏 不要使用任何雞眼藥膏或其他非處方成藥。這些藥多含水楊酸成份,使用不當可能使雞眼下面柔軟的皮膚也受到傷害。如果有糖尿病或血液循環不好,更應該避免。 


    穿合腳的鞋子 鞋子應該能夠讓你自由活動腳趾。 


    扔掉高跟鞋 


    晚上買鞋 一般晚上腳最大。 


    站著試穿鞋 站著試穿鞋,用大一點的腳試鞋。買較大一點的鞋。 


    注意穿的鞋襪 鞋子太舊,接縫處破裂可能磨到腳。襪子的接縫處也應注意。 



    勿用手剝雞眼 不要用手剝,也不要用刮鬍刀刮。          
  • 補充  http://www.theqi.com/cmed/pains/pain37.html 


    腳底護理預防雞眼 長庚醫院皮膚科 黃毓惠醫師 口述 / 朱家綺 整理 


    腳底承受著我們人體所有的重量,加上平日的運動,都讓我們的雙腳承受了許多的壓力,如果你沒有好好對待雙腳,搭配了一雙不適合的鞋子,那麼腳底部位肯定就會有雞眼的產生了。          
  • 補充  所謂雞 眼,就是在受力大的身體部位有角化現象,一般來說都是長在腳底部位,而這部位的中間會特別厚、顏色特別深,外觀像是個眼睛,因而被稱為雞眼。一般患有雞眼 的腳底,走起路來會像是踩到異物,也會有疼痛感,嚴重一點則會有灼熱感,這時候你第一個必須考慮的就是換一雙舒服平底的鞋子,讓雞眼的症狀改善。          
  •           補充          但千萬不 要以為腳底發生角化現象一律統稱為雞眼,因為這類現象也有可能是腳底長了病毒的疣,看起來雖然像是雞眼,但中間有一些出血點,這是病毒的感染,而且是會藉 由接觸而傳染的,可能因此傳染給他人,也可能傳染到自身的其他部位。有些人發現腳底有角化現象,就直接到藥房購買藥膏塗抹,但到最後該部位卻沒有復原,反 而擴散,等到至醫院就醫時都是疣擴散至兩三顆以上了。在臨床上一般人要判斷雞眼和疣的差別的確不容易,所以安全一點的方式就是到醫院檢查。          
  • 補充  雞眼是由 一層層壞死的皮膚組成的。多半長在腳部有骨頭的部位,特別是腳趾。皮膚長出這些讓人感覺疼痛的腫塊是為了保護皮膚本身免於再受到過多的壓力。雞眼有硬雞眼 和軟雞眼兩種。硬雞眼通常長在小趾上,因不斷磨擦所造成。軟雞眼多長在兩趾間,多因鞋子太窄,造成兩趾頭間擁擠磨擦而成。 

    繭是皮膚的表皮細胞死亡後,因為某種原因沒剝落,堆積至一定厚度所造成的,
    或是表皮細胞死亡量太快,而堆積所致.這是身體在經常的摩擦中保護它自己的方式。
    喝酒進步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20110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